季凡
1992 粉丝
 关注
9923 微博
  • 1970年1月1日
  • 昵称: 季凡
  • 简介:
  • 微博使用天数:19886
  • 保存微博:410
本站在持续运行中,《免费无广告》
长期提供查看半年可见微博,请大家帮忙宣传转发!
季凡
2024-05-12 15:28:54 来自 唯一的Android
向着明亮那方《》

前天又去常常去的那家旧书店。那时看书的人并不多,但旁边有一些人在开诵诗会———他(她)们四五个人围着一个圆桌,由一个普通话讲得特别好(且语言表达特别清晰)的人来做主持人;每人从桌上的诗集里选出一篇进行朗诵,之后其他人对这首诗进行点评,分享自己的感受或心得。

我去 ... 展开
6
0
2
季凡
2024-05-01 21:12:29 来自 唯一的Android
去年某日在旧书店淘得一套陈学勇主编的《凌叔华文存》,束之高阁多日,今天才得以翻出来一窥真容,真的是怠慢了。这个文存收录了她的短篇小说、散文、书信、译文、访谈录等,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她的散文———文字厚实而质朴,完全没有文艺腔,像山泉水一样浑然天成,清澈淋漓。

印象特别深刻的一篇:《 ... 展开
4
1
0
季凡
2024-04-22 23:06:40 来自 唯一的Android
观察与倾听【】

1.永远观察。亨利•詹姆斯的话。

2.弗吉尼亚•伍尔芙:“人的一生不仅仅是他的身体、他说过的话和做过的事;他的人生还与家族、所处时代的思想观念息息相关。”

3.斯宾诺莎:我们认识个体事物越多就越能认识神。

4.保尔•瓦莱里:“每一个真正的诗人身上都有一个很古老的人;他仍然 ... 展开
2
0
0
季凡
2024-04-19 13:06:19 来自 唯一的Android
福楼拜喜欢讲一句话:“让作者从作品背后彻底消失吧!”同时也身体力行去这样做。
有人说,不是连福楼拜自己也承认,包法利夫人就是福楼拜“本人”吗?这个并不矛盾,前者争论的是“作者”与作品的关系问题,而后者争论的是作品与“作家”的关系问题。

昨天读到17世纪大哲学家斯宾诺莎的事迹,也可看 ... 展开
6
2
3
季凡
2024-04-15 23:04:48 来自 唯一的Android
我记得布罗茨基说过:“一个人读诗越多,他就越难容忍各种各样的冗长。”
主要看怎么理解“冗长”这个词。而且史诗也不算短。
在我印象中,《伊利亚特》用一句话就可以讲完了:(一个人的)愤怒的能量及其难以估量的后果。而《奥德赛》可以用另一句话来表述:“你的东西你拿走,但我的东西必须归我。” ... 展开
11
0
0
季凡
2024-04-13 10:44:55 来自 唯一的Android
读苏轼《记承天寺夜游》有感

当一个人只是面对自己的时候,最可见这个人的真性情。无怪乎古希腊先哲会喊出那句穿越千年的口号———“认识你自己!”

元丰六年的苏轼,正是他谪居蛰居之时,却完全没有看到他的促狭。王国维先生评说苏轼词“旷”、辛弃疾词“豪”,确是说到了关键处。一个“旷”字,虽 ... 展开
11
12
0
季凡
2024-04-13 09:21:57 来自 唯一的Android
《书架上的书》

那些或堆垛起来的
或有秩序地码起来的
或被我们随意排列的书籍
他们向我呈现了一片未知的世界
我试着揣测它的来历
他的出处
他的伟岸或者卑微
他背后的作者
他含辛茹苦
他小心翼翼
他循循善诱
他自说自话
那些书
他们有时候是一个成年人
有时却不是
10
0
0
赫拉克利特为尼采所顶礼膜拜,自有他的道理。观其残篇,随意掇取两句就给人予太深印象:其一,“虽然逻各斯对所有人是共同的,大多数人生活中却仿佛有其自己的一套智慧。”其二,“上升的路和下降的路是同一条路。”放在现在,依然很“香”。
6
0
0
季凡
2024-03-26 18:40:17 来自 唯一的Android
《雾码头》是我看过的卡尔内的第二部片子,第一部是《天堂的孩子》。卡尔内似乎特别关注那些底层人的生活,而且对搞艺术的———演员、画家、音乐家,等等———有着天生的贴近。他对台词的要求也很苛刻———他的电影台词是值得细细品味的———总是金句叠出。最关键的,他的片子不搞长篇大论,平均每 ... 展开
4
0
0
季凡
2024-03-21 23:55:26 来自 唯一的Android
《晨练真好》

有一个时期
我痴迷于穿过三千多米长的大街,
去找寻一碗珍贵的早点
这样的目的达到之后
我就会想
晨练,真好!
4
0
0